中午友人往運河食堂,我們在買巧克力的路上失散。便沿運河的路線往車站信步走去。原想再賞運河風光便回札幌休息,看午後放晴,自是與早晨初至時的微雨大有不同。循舊的取景角度,到連接倉庫的橋上拍運河全景。拍攝人力車夫時,瞥見小樽觀光協會的志工嚮導,厚臉皮地向其要求介紹。玻璃與音樂盒自是不讓我滿意的。在這曾被稱為北方的華爾街的鎮上,留為觀光資源的竟只有文創園區等級的貨色,想來也是不大合理的。黃金年代的模樣似乎存在,但不復憶起。 嚮導專業,起述小樽在北海道開拓史上的發展。北海道第一個大城從箱館(後函館)發展至位於重要運輸區位的小樽。此時開拓方盛,各類器材或資源皆需運往各地。而海運成本為低,小樽又近北海道中心。無論是進口開拓所需資材,或是出口農產礦物,小樽在航線都比函館來得方便。伴隨物資的流動,大量資金也進入北海道的各項事業。日本中央銀行當時北海道分社便設於小樽,其餘銀行也有跟近。至今,小樽仍有一條銀行街。 講完一段歷史,嚮導老爹問我來自何處。知道我來自台灣後,他說他爺爺在高雄當過郵差,曾驚嚇地送信到原住民部落。他道自己是退休後經過地方大學觀光高級考試合格,才能擔任這一重責。他遞給我的導遊用自備攻略是本厚重的資料夾,堪比中等的原文醫學書籍重。內部剪報、舊地圖,地方史,許多是老爹在圖書館和各地獨家收集。若不是有對鄉土誠摯的熱愛,絕不可能投入如此的精力瞭解鄉土史地。在日本,這樣的鄉土史家不為少數。台灣相較付之闕如,我內心不禁慨嘆。老爹甚有散步路線規劃、還有各景點的介紹資料,儼然是 Mr.W iki 小樽。 (嚮導老爹專業角度!) 續說人工運河的開鑿,來自開拓的背景。商人為了貨運方便,沿岸興建倉庫、運河。小樽的繁華時代在昭和初年達到未有的極盛。但興於航運、也自落於航運。自北海道鐵路建築日興,與小樽相較更位於北海道中心的札幌地利亦興。加上北海道廳等政治機關位於札幌,工商據點也漸多移設。戰後,更因工業地帶由日本海轉往太平洋側與照明電氣化等,經小樽煤礦出口航利頓失。小樽人口峰值約莫於 1950 年代,人口外流且目前仰賴觀光。 講到此處,導遊也數落起小樽觀光策略上 的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