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北海道-外國人墓地














 因為是點狀分佈的遊記,所以不會按照時間順序書寫,純因個人任性。首篇是我行程規劃就引頸期盼的外國人墓地。對此地的嚮往是從讀孫梓評的詩中出現的關於外國人墓地的意象。對海的長坡道上,異邦人同眠靜寂,無論來自哪個遠方。


詩句可能不是這樣,但我畢竟感情用事的誤讀,搭到函館市電的一個終點,再走上1.6公里去見一個夢幻的意象。那時我著急地趕路,像要去見某人。那日天氣多雲,海風強勢襲面而來。沿著坡道,幾天而來足部的疲勞十分刺激,恍若這是一程給我的送葬。沿路有高龍寺,它的山門也是文化遺產,寺院也有日式墓碑。這遠離舊市區,是為死者創立的城市。函館是海帶來的城市,而它的市民生前死後皆遠眺海面。有遠望魚群的魚見坂,還有通往墓地的船見坂,人們脫離不了如鉗咬著函館的兩個大海。










雖說是外國人墓地,但實際能進入遊覽的也只有天主教徒的墓地。東正教和新教徒的墓地都已鎖上。我的身手還不至翻不過簡單的圍籬,但他們似乎不願我活生生的打擾。天主教徒此刻顯得意外慷慨,信仰竟能落實。往見內部,老墓碑已不知姓名籍貫,祭祀似已斷絕。而某些日本教徒的墓碑上刻著家人的名字,我不明白這是溫馨還是難過。












這並非是個適合旅遊團觀覽的景點,它有著巨大的平靜。穿過死因的群像,海浪包容了帶往他界的孤單。外國人墓地,並非只是給予外國人墓葬的專區。它承認了無法消去的孤獨,因而集合人群望海。孤獨因此顯得更加巨大,卻不至令人感到特別。我並非孤獨地孤獨,外國人墓地安慰了比其住民落寞的生者。一旁的停車場和它都適合拍函館的海景,是函館最濃的孤獨,獻予我嚐的苦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51-1

夜聽亞洲功夫世代的re-write,再被演算法引導到solanin,望向老家架上淺野一二0的數作,於是像13年前雨夜外宿,只能向筆記本傾訴心事的我,熱衷地翻頁。 我講述太多一中後半的事了,偶爾說點前半的事吧。那是個3G不普及的年代,我沒能像同學外宿有電腦附網路,讀書之餘最大的娛樂是每周買的漫畫和圖書館借來的小說。之所以不去紅豆借,是書太老又聽同學說上次他借本子結果中間黏住,我便無法踏進山西刀削麵旁的大門,即使我一次次去喬治車庫買難喝的綠茶。那是一間介於服飾店和飲料店的半調子店家,綠茶苦又澀,但因為回宿舍順路又便宜,我便時常光顧,雖然往前走到維他露大樓外投飲料都比較好。音樂的話除了手機的收音機,就是回家灌好的mp3,與2021年相較實在是貧乏到無法置信的青春,即時通在外宿後也是周末回家才能用。或許是太刻苦晦暗,有點色彩都是難忘。 2000年代還是紙本漫畫的盛行期,雖然我從國中就在網上看鼠繪漢化的海賊,但紙頁的觸感似乎讓人與畫面可以連結,甚至與多年後的自己。如同召喚從者的聖遺物,那些開始泛黃的小說漫畫都能拼湊出某個憂傷的少年。在正值多感的年紀,卻沒什麼朋友和妹子。這樣的人今天還有vtuber,那時什麼都沒有,我只能用甫習得的詩句轉抄情緒,累積後回家發在無名,看著誰來我家的頭像如同生活,沒有起伏。說沒有起伏也是太過分了,但唸書補習對那時的我來說像日行公事,如果不考好一點,學得更多,簡直無法證明我還在那了。當時校排900的同學,今天也是個傑出的同業,或許我當初實在沒必要那麼認真念書,大概八成認真也是個平凡的醫生。不過除了念書看小說漫畫,寫作,那時的我也就是個解題機器。 還沒進高瞻班在普通班的前幾天,學校發了個無聊的測驗挫挫新生銳氣,當時拿了全校第五名,結果也沒多少錢。我跟醫研社長提起這事,他說自己拿了第三名,結果社團也快倒了。"確實沒什麼用嘛。"  只要有題目和限制的範圍,我就能推敲出什麼重要,加上反覆練習,校排前三十不是很難的事,但那也是因為數資跟我們雜魚班級競爭不是那麼認真。雖然少年時代憂傷的程度像港都夜雨綿綿,但還是能理性的決定要幹嘛,不追求夢想,而是把手牌和牌堆摸清,畢竟我不像十代能印卡,也不是初代口胡王,只是一個在新奇看同學打牌,沒錢入坑的一中生。 會這樣敏感地懷念,或許也是遠方校慶的共鳴,加上太愛淺野一二0的作品。隨著閱讀,某些分鏡和台詞都像...

三十自述

三十歲的我,作夠十三年的夢了。 我仍聽小機場,為文了無少時文藝腔調。直敘人間事,已是最裸露的悲愴。往日校區四望蒼茫,不知是霧還是山下工業區的汙染物,冬日不覓教室,十尺外恍如戰場迷霧,隨時要被重修gank。二十歲的我無法面對大學生活,以為最悲傷的部分將隨時間消散,如夏日晴朗的校景。 故人幾增,皆為蠋影,永不及當時明亮。 我的煩惱都是奢侈的,當舉國青年苦於房價低薪,自私地在意青春的小事。或許獨立建國,或許居住正義,或許保護環境... 但我最愛仍是路邊任性的貓、手沖咖啡、無名相簿上的笑容。世界輪不到我輩拯救,誰又值得救贖。如果我的痛苦沒人在意,用不著讓他人快樂。性格可以這麼糟糕,就是討人厭的人的一份特權,我已有意識地從青春時代貫徹。 說點十七歲的小事,那年生日收到學妹手寫的卡片,過了半年她去法國交流回來送我小禮物,儘管當時某些原因不太愉快。還有寫紙條,鼓勵我學測好好發揮,結果我失常的沒有滿級分,唸了間不怎樣的私立醫學系。禮物還有數顆法國撿的松子,上有她畫的愛心與笑臉,今仍為玻璃罐所鎖,未曾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