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點狀分佈的遊記,所以不會按照時間順序書寫,純因個人任性。首篇是我行程規劃就引頸期盼的外國人墓地。對此地的嚮往是從讀孫梓評的詩中出現的關於外國人墓地的意象。對海的長坡道上,異邦人同眠靜寂,無論來自哪個遠方。
詩句可能不是這樣,但我畢竟感情用事的誤讀,搭到函館市電的一個終點,再走上1.6公里去見一個夢幻的意象。那時我著急地趕路,像要去見某人。那日天氣多雲,海風強勢襲面而來。沿著坡道,幾天而來足部的疲勞十分刺激,恍若這是一程給我的送葬。沿路有高龍寺,它的山門也是文化遺產,寺院也有日式墓碑。這遠離舊市區,是為死者創立的城市。函館是海帶來的城市,而它的市民生前死後皆遠眺海面。有遠望魚群的魚見坂,還有通往墓地的船見坂,人們脫離不了如鉗咬著函館的兩個大海。
雖說是外國人墓地,但實際能進入遊覽的也只有天主教徒的墓地。東正教和新教徒的墓地都已鎖上。我的身手還不至翻不過簡單的圍籬,但他們似乎不願我活生生的打擾。天主教徒此刻顯得意外慷慨,信仰竟能落實。往見內部,老墓碑已不知姓名籍貫,祭祀似已斷絕。而某些日本教徒的墓碑上刻著家人的名字,我不明白這是溫馨還是難過。
這並非是個適合旅遊團觀覽的景點,它有著巨大的平靜。穿過死因的群像,海浪包容了帶往他界的孤單。外國人墓地,並非只是給予外國人墓葬的專區。它承認了無法消去的孤獨,因而集合人群望海。孤獨因此顯得更加巨大,卻不至令人感到特別。我並非孤獨地孤獨,外國人墓地安慰了比其住民落寞的生者。一旁的停車場和它都適合拍函館的海景,是函館最濃的孤獨,獻予我嚐的苦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