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論詩與漫才

極端地說,詩是一個人的漫才。

漫才是日式搞笑表演的一種形式,主要分為裝傻和吐槽。裝傻者負責犯蠢,而吐槽者向觀眾傳達這裡好笑,並透過加工來增強笑點。而詩,通常是不會讓人爆笑的,它像悲劇,如亞里斯多德所言淨化心靈。我們不用真的幫父親復仇,子女反目,或死青梅竹馬,就能在哈姆雷特等體驗純粹的悲傷,進而昇華我們心中渺小的痛苦。

哭和笑都是極端的反應,於是漫才和詩可說是引出心中極端情緒的藝術。三流的詩使用常見的意象,故作悲痛,像三流的漫才放入流行的橋段、缺乏獨特性地一個勁裝傻。但通常觀眾對這類最沒抵抗力,夠蠢就好笑,夠文藝腔就像能引用的金句。觀眾基本是三流藝術家的下三流,因此情緒更好被勾起,鑑別度是匱乏的。台灣綜藝節目能逗笑的人,如同中學時代揣摩余光中的我,看似藝術的擁護者,卻是掘墓工人。

今日的寫手拘泥於特定的腔調,和常見的題材。翻開文學獎,即便不用數學分析詩歌得獎作,你也能感受到共通的味道。又如日綜的漫才,快節奏,密集笑點,笑點距離不遠也脫離常識不遠。沒錯,顛覆常識的詩歌和漫才唯一流者能也,但伴隨巨大的風險。觀眾極多數活在常識中,如果作品跳脫常識太多,不是常見的文藝腔或笑點,觀眾不知做何反應,自然也無情緒,無從買帳,進而將其打為廢作。

三流品的熱潮是由下而上的,而一流的經典透過意外或再介紹向下傳遞。例如巴哈、余秀華、山頭火都是這樣的例子。共同處是賣座的比例相較,一流作品八成以上是埋沒的,像廣大的網路小說群眾。好處是以顛覆常識為目標的一流作品,在未來的出土率遠高於當代三流。畢竟未來人是不會愛我們的勁歌金曲,連同這要入土的詞彙。

顛覆常識雖美,但以此為目標者是擁有被漫才之神和詩歌之神寵愛的才能者十倍以上。也就是說,試圖顛覆者大多數連穩定產出一流的才能都不具備,基本上都會失敗。統計學上來看或許沮喪,但這代表失敗並不值得哀傷,待見是奇蹟。而不及一流者,也可能碰巧完成一流作品。那並不是容易的事,但以顛覆常識為欣賞標準,完成感動自己的漫才或詩,那或許高品味篩選下能產生驚人的作品。這只需要一個簡單的心靈基礎,永遠熱愛藝術。Ed Wood ,他就是這樣的人。莫忘未來的觀眾,眼前只是ㄧ小撮人,在無盡的人海,獨特的存在必能互相吸引。身後的寂寞如共通的蟲洞,千百年後的時空都要在那崩塌奔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畢業之前 高中網誌的定義 of M105 kaworu

我喜歡鯨向海的作品 也跟每天瀏覽他網誌的數百人同好一樣享受閱讀 但當認識的正咩的相簿隨便都可破千時 我常常想起我所謂網誌的處境 以及超低人氣的憂慮 (純文學某種層面的隱憂) 當回應數過少 與回憶顯得不成比例 仍相信回應和發文數成 低度相關 有時覺得會在不斷的寫作 耗盡墨水和思慮 如同熱帶叢林底彈盡糧絕的 光桿司令 可能言之過早 但當我們的時代同步融化著 或許信念也是 我們淺嘗的一根冰棒 高中如此 在長庚那樣漫長的日子 (忙碌是必然的) 事情能有所轉變嗎 真的真的 不惜歌者苦 你看鯨大也到了第3本詩集 (而我還正在開始 真是的) 出名要趁早(她自海上來) 而我最終獎落誰家XD

致友人新歡

1. 即將 相識的彼方 月色不願到來 直至 那場夏天 升空 讚嘆 情人眼底 復甦的火山 潛伏年輕的熔岩 2. 相識的此方 雙人座到達 手臂緊揪 公園湖波起伏 化身 一張長椅 吉普賽少女 不再尋覓 馬車的歸處 3. 椅背進入中年 隱隱作痛 哀求工人的 鐵鎚 17歲後 渡過夏天的你 聽說 也深信 公園 正要汰換 永不維修的長椅

倒敘法-海生館

倒敘法-海生館 直到今天,那天的夕陽一直烙印在我邊緣系統的深處。 隨著瞬間琉璃般流動的暮色,以及無法追趕的潮聲。 4年前的畢旅,和隨行的學弟妹準備下榻海生館。稍作參觀後,兩班的師生在2樓等待晚餐。 隔壁桌的同學討論著飼育員在大洋池上方例行的餵食,「他們剛剛還有自己到下面丟魚欸。」 前往恆春的路上,對於夜宿大洋池班上的期待仍未熄滅,縱然窗外的夏日的運行已經來到極點。 當時2樓的餐廳與展望台隔著巨大的落地窗,用餐前的空隙已有不少同學在外邊眺望海景。 格狀的窗子似乎切割著夕色,落日鑲邊的金黃光芒連著垂入海面的橘紅天空。 如果抽起覆蓋我們的漫天染布,自底部深浸的藍黑色直到在布上不落的光芒和偶然飛過的鷗群能永遠為我們保留嗎? 而我的思緒沒有答案,僅能假裝喝下幾口餐廳平淡的麥茶中和幻想的挫敗感。 「麥茶沒了說,幫我再裝嘛。」餐桌對面的2位學妹互相推托,終於其中粉紅色T-shirt的一人勉為其難的拿起茶壺。 我放下空蕩的塑膠杯,沉思餐後前往潮間帶的種種。濕滑的礁石,和不定的海潮,為自己的笨拙稍微嘆氣。 不到一會,粉紅色T-shirt的學妹拿著滿溢的茶壺回來。 繞過桌間的狹縫和嘻鬧的中學生,令人擔心的是可能傾灑的滾燙麥茶。 她握緊握著那滿溢的茶壺,回到餐桌。 「謝啦,幫我倒一下吧。」2人又開始重覆當時的無聊對話,我看著她映照著夕色纖白細長的手指。 在我腦內的寄居蟹和藤壺正躲回他們礁間的居所。 「學長,你也要嗎。」她轉頭望著我不意垂下的空杯,和望向她的視線。 「嗯,謝謝。」當時窗外的夕色隨著晚餐的進行正不斷的融合彼此,似乎每個色調逐漸表現各自的熱度。 她勾著茶壺把手的手指優雅的傾身,如同宮廷舞會名媛的風采。 而平淡的麥茶,接續著我心跳的舞步。 可惜夏日的舞會還沒開始。 節拍愕然停止後,她的餐具上終於再也見不到數分鐘前交融的夕日。 外邊的天色隨著大海冷卻,恢復藍黑的色調。纖白的雙手,黯淡在沉默的夜色。 人們紛紛走向展望台。迎面的海潮,有哭聲也有迴盪的笑聲。 4年過去,她身上粉紅的T-shirt仍遺留著暮色的溫柔,陪同無法遺忘的那些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