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回憶錄- 一中街口 1


一中街是我的校園,屬於下課與女孩的。

而一中街的本身歷經商圈年復一年開發,面目遂難指認。好些年不回去看看多多老闆,你便尋不到當初拼死獲得外出證想買的小蜜蜂該哪去了。一中街,這個命題集合了時空的巨大流動,容我先從簡易的一中街口談起,那些我們揮霍一空的青春的入口。

我是在2006年成為一中街的居民,徘徊至今。最早是從草屯搭埔里線在台中公園下車,緩步走到太平路上。新生補習班、歐跑,更不可忘的有捷比。可我早期流連的卻是三商巧福,一個非典型的起點。那時我選擇每日通車,沒有太多時間在一中街走動。解決一餐便只好從眼熟的店家下手。曾疑問一餐不到100元難道是人能吃的嗎,邊到捷比找新書。但2007年開始的外宿生活很快地讓我成為三級貧戶,徹底體會哲學家皇帝的訓練。欣喜吞下全方位,嚼口王印乾麵,核廢料更是我的好夥伴。

除了太平路,還有顯目的一中商圈招牌,從雙十路上的數個入口。第一個有偈亭餐廳,樓下附設Johnny Garage飲料攤,生意俱墨,來客稀少。在那條路徑到木棧間有山西刀削麵,一中快炒屋,和學子人手一本的紅豆書坊。轉角處在2006年是快速展店的萊爾富,與太平路的分店包圍著水利的小7。但2012年,只有刀削麵師父行雲流水的手法可見,硬要說還有紅豆裡稀落的一中生。那裡曾有棟如廢墟的鬼屋平房現已售出,據信破億。快炒屋因為店租離去,紅豆落敗新興店家,Johnny Garage難喝眾人知。此處已不如那日熱鬧,餘剩水利大樓如萬年留級的學長在此,見證離去。

再靠近學校點,即是百代一中人魂牽夢縈的育才街,不歸路上人不歸。

在這個入口,首先經過的是市長公館,改建後鬍子強卻未垂青的一家豪華洋食館。校方對它似有些中意,有幾次通識講座完我都和老師們到此續攤討論艱澀的主題,討論我以為我能實現的高瞻遠矚科學夢。接近校門,是阿姨素食和一中豐仁冰。弔詭的是創始店是在體育場附近,而非這小攤。用料也較為粗糙,只價格仍保持30元。時日一久,外地的遊客不加思辯,便認為校門的豐仁冰即是豐仁冰。我也到詭異的分店食用數次,唯蜜豆的酸味和身邊男孩的汗味讓我難以忘懷。

一路向前,沿著籃球場到錦南街上。2006年時益民建設仍在推展一中西門町的商圈大夢,而我後來外宿的住處也在這路口。黃昏時獨立燈號旁,雲彩蔚然,恍惚隔世。年年自順天、來來、水利等大樓歸來,晚上10點還能看到是體大球場的照明,和籃球的怒吼。這路口開發不大,邊角的書局尚有各項特價。唯店長的女兒逐漸長大,提醒我時間的消逝。雖非美人,但讓國小女生看店也是有點危險。總有天,也許她會成為像阿姨素食時般了不起的看板娘。

乍看之下,他們並不如豪大雞排等為一中街的風雲兒,但都確實地標誌出我們走過的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rim dawn

昏淡街燈造起 穿鑿夜晚的隧道 如鑰匙曲折 附會歧路 盼要轉開天家的門扉 災禍與黑暗 皆已不耐遠去 你往黎明談笑 問今生知否 半探悲傷的深度 而來

三十自述

三十歲的我,作夠十三年的夢了。 我仍聽小機場,為文了無少時文藝腔調。直敘人間事,已是最裸露的悲愴。往日校區四望蒼茫,不知是霧還是山下工業區的汙染物,冬日不覓教室,十尺外恍如戰場迷霧,隨時要被重修gank。二十歲的我無法面對大學生活,以為最悲傷的部分將隨時間消散,如夏日晴朗的校景。 故人幾增,皆為蠋影,永不及當時明亮。 我的煩惱都是奢侈的,當舉國青年苦於房價低薪,自私地在意青春的小事。或許獨立建國,或許居住正義,或許保護環境... 但我最愛仍是路邊任性的貓、手沖咖啡、無名相簿上的笑容。世界輪不到我輩拯救,誰又值得救贖。如果我的痛苦沒人在意,用不著讓他人快樂。性格可以這麼糟糕,就是討人厭的人的一份特權,我已有意識地從青春時代貫徹。 說點十七歲的小事,那年生日收到學妹手寫的卡片,過了半年她去法國交流回來送我小禮物,儘管當時某些原因不太愉快。還有寫紙條,鼓勵我學測好好發揮,結果我失常的沒有滿級分,唸了間不怎樣的私立醫學系。禮物還有數顆法國撿的松子,上有她畫的愛心與笑臉,今仍為玻璃罐所鎖,未曾成長。

51-1

夜聽亞洲功夫世代的re-write,再被演算法引導到solanin,望向老家架上淺野一二0的數作,於是像13年前雨夜外宿,只能向筆記本傾訴心事的我,熱衷地翻頁。 我講述太多一中後半的事了,偶爾說點前半的事吧。那是個3G不普及的年代,我沒能像同學外宿有電腦附網路,讀書之餘最大的娛樂是每周買的漫畫和圖書館借來的小說。之所以不去紅豆借,是書太老又聽同學說上次他借本子結果中間黏住,我便無法踏進山西刀削麵旁的大門,即使我一次次去喬治車庫買難喝的綠茶。那是一間介於服飾店和飲料店的半調子店家,綠茶苦又澀,但因為回宿舍順路又便宜,我便時常光顧,雖然往前走到維他露大樓外投飲料都比較好。音樂的話除了手機的收音機,就是回家灌好的mp3,與2021年相較實在是貧乏到無法置信的青春,即時通在外宿後也是周末回家才能用。或許是太刻苦晦暗,有點色彩都是難忘。 2000年代還是紙本漫畫的盛行期,雖然我從國中就在網上看鼠繪漢化的海賊,但紙頁的觸感似乎讓人與畫面可以連結,甚至與多年後的自己。如同召喚從者的聖遺物,那些開始泛黃的小說漫畫都能拼湊出某個憂傷的少年。在正值多感的年紀,卻沒什麼朋友和妹子。這樣的人今天還有vtuber,那時什麼都沒有,我只能用甫習得的詩句轉抄情緒,累積後回家發在無名,看著誰來我家的頭像如同生活,沒有起伏。說沒有起伏也是太過分了,但唸書補習對那時的我來說像日行公事,如果不考好一點,學得更多,簡直無法證明我還在那了。當時校排900的同學,今天也是個傑出的同業,或許我當初實在沒必要那麼認真念書,大概八成認真也是個平凡的醫生。不過除了念書看小說漫畫,寫作,那時的我也就是個解題機器。 還沒進高瞻班在普通班的前幾天,學校發了個無聊的測驗挫挫新生銳氣,當時拿了全校第五名,結果也沒多少錢。我跟醫研社長提起這事,他說自己拿了第三名,結果社團也快倒了。"確實沒什麼用嘛。"  只要有題目和限制的範圍,我就能推敲出什麼重要,加上反覆練習,校排前三十不是很難的事,但那也是因為數資跟我們雜魚班級競爭不是那麼認真。雖然少年時代憂傷的程度像港都夜雨綿綿,但還是能理性的決定要幹嘛,不追求夢想,而是把手牌和牌堆摸清,畢竟我不像十代能印卡,也不是初代口胡王,只是一個在新奇看同學打牌,沒錢入坑的一中生。 會這樣敏感地懷念,或許也是遠方校慶的共鳴,加上太愛淺野一二0的作品。隨著閱讀,某些分鏡和台詞都像...